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7年12月10日
芦笋的吃法旅行与寂静主义-卓塔利亚的流浪人

旅行与寂静主义-卓塔利亚的流浪人

2018.1 摄于康内马拉,爱尔兰
不知不觉,已是春日远山金太郎。自冬天从西欧旅行归来,便一直想着写些东西。奈何刚回来的日子里被热闹的过年所扰,现在终于回到北京,能够安定下来写作。
我一直都有旅行中阅读的习惯,在筹划旅行的时候,习惯带上一本书泽仁曲措。此次在英伦三岛游荡了一个月霹雳儿媳,捎上的是约翰·亚历克·贝克的《游隼》苍狼黑道。书不厚,被译者称作一个寂静主义者的叙述,却是颇为应景。抛却都柏林的喧闹或伦敦的繁盛,剩下的城镇,不论是金赛尔、丁格尔的港口,抑或爱丁堡、格拉斯哥城外的高地荒原极限进化空间,都极富寂静主义的气质。这对独旅人来说,影响由甚。

2018.1 摄于高威,爱尔兰
先说说寂静主义吧,英文quietism,拉丁词源为quietus寂静。值得注意的是,白纬玲这个词在字典中被附上了宗教词汇的标记。然而,我想要讨论的寂静主义,并非宗教前提下流氓状元,与诸如灵修和神秘主义相捆绑的寂静主义。而是现世层面的,或者说字面含义上的寂静主义,作为一种生存态度或生活信条而存在。
这本书《游隼》,是作者亚历克在60年代的冬天,追逐着英格兰东南海岸迁徙过冬的游隼的日记。他叙写游隼每一日惊心动魄或稍纵即逝的狩猎,却用一种寂静哀愁的笔调书写——用译者的话说,充满了巴洛克式的繁复与精致。在我看来破馆珍剑,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组合,那些野性的、荒蛮的追猎活动,加以细致、浓烈的笔触,就犹如弹赋格的肖邦,或是演奏托卡塔的巴赫那样,诞生的是炽烈又缥缈的美,和短暂又无限的寂静。

2018.1 摄于康内马拉,爱尔兰
记得以前写过一篇《浪漫主义者的旅行自述》,那时我从中东旅行归来,举手投足之间不免饱含浪漫主义的情愫。书架上放的是《奥德赛》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侯思思,背起行囊上路,亦是想将旅行走成自己的史诗。殊不知,所谓史诗总怀有宏大叙述之下的悲剧色彩,旅行则不然末世虫潮。我在凯尔特人的土地上旅行,却并非为了寻找圣杯和阿瓦隆;我既不会偶遇也拔不起石中剑,我更不会邂逅桂妮维亚或我的缪斯。我只是旅行,孤独地游荡,仅此而已。

2018.2 摄于尼斯湖,苏格兰
这种层面上的旅行,与生活并无二致。寂静主义者的旅行,常常是不为外物、悲喜所困,像极了游隼——游荡,狩猎,然后藉着月光眺望,依傍枝干合上双眼。旅人的双眼,已目睹了太多大地上的悲欢离合,最终确信再大的惊恐、喜悦、喧嚣、悲痛、死亡……最后都会随着日头落下,被黑夜覆没,而明天又是鸟鸣不断的清晨,昨日甚至不能凝固于记忆,就像生命本身。

Ben Bulben 2018.1 摄于斯莱戈,爱尔兰
记得在旅途中,离开高威后车智妍,本应返回都柏林,我却又折返去了一趟斯莱戈——叶芝的故乡。哪个文艺青年没喜欢过叶芝呢?去了Ben Bulben与Innisfree芦笋的吃法,那里是叶芝的心乡。最后到了山下的教堂墓地,站在叶芝的墓旁,墓碑上镌刻着那一句诗“向生死投下冷眼/骑士啊,前进!”我试图仍像个文艺青年那样去缅怀,我却成了那一群面容苍白的人,带上了那永恒不朽的神情……如今我亦疾驶在冬日的黎明。

2018.1 摄于斯莱戈,爱尔兰
可惜,我不再是那个挥舞着苏格兰斩剑的年轻骑士了姚婉儿。曾经骄傲地举剑战斗,曾经认为现实越残酷就越要浪漫,曾经以为最鲜艳的玫瑰都是用血泡出来的。
如今,我不愿再做那只衔着玫瑰的夜莺,只用寂静做着对人生最无力的反击。
“它们奔向湮没”书中如此写道杨雪鸥。
我们亦然。

卓塔利亚的流浪人
人生苦旅与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