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12月09日
高中会考成绩查询旅人归去,美国记者见证二十世纪的兴亡与沧桑-精英领读

旅人归去,美国记者见证二十世纪的兴亡与沧桑-精英领读八十七神仙卷

这是精英阅读推荐的第178本书
今日金句发表于5月17日君子兔编辑查看:16749回复:174尽管 20 世纪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动荡和暴力,各种各样巨大的变迁,与喧嚣、动荡的 20 世纪相伴相随的我很知足,我已经无所谓当今世界在何时何地发生何事了。作为美国人毕丽梅,我的国家在我一生中走向了成熟。尽管美国有诸多缺陷,她已经成就了伟大。
最近倾读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威廉·夏伊勒的回忆录《二十世纪之旅》,连续几个日夜,随着作者波澜壮阔的弘卷,游走于将近百年的历史和生活陈述。掩卷长思,感触良多。20世纪,人类财富、知识的增量,远远超过了之前十九个世纪的总和;其战乱所造成的损失,亦远超以往。以这部详实的著述,真实地画出一部历史长卷。全书分为《世纪初生》、《噩梦年代》和《旅人迟归》三册。

第一卷:世纪初生
第一卷《世纪初生》是作者1904年至1930年的回忆,从中你能细细品味出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的生活情形。
上世纪初,德裔美国青年夏伊勒从爱荷华州的一个小城走向大学,毕业后,先后去了大城市芝加哥、华盛顿和纽约。因着种种机缘而走向了当时西方文明中心的西欧,在巴黎当了一名记者。

作者坦言:“这是黄金一般的年华,在这个美丽、文明的城市,人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全然不顾清教徒、资产阶级的顾忌,这些顾忌在美国使青年窒息。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有合意的工作、友好的朋友、真正的乐趣和新鲜好玩的地方。我有了时间和心情做一些思考,大量阅读、尽情交谈、大啖美食……这里空气清新,可以看街景,读报纸或读书,和新交的朋友天南海北地闲聊,和姑娘调笑,畅饮或浅酌商道人生,随心所欲。”
经过美国的二十年生活的铺垫,故事真正开始。当初,作者的第一份工作是《芝加哥论坛报》巴黎版的编辑,渐次成为美国版的驻外记者、巡游记者晓星孤屿,走访了不少国家和地区。这二十多年的和平时期,作者的生活有滋有味——迷人的巴黎、平庸的伦敦、艺术的维也纳,以及作者和当时知名作家和艺术家的交集和交往。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那些饶有情味的人物、故事和风俗民情,在作者笔下一一展开,荡气回肠。
读完这一卷,印象最深的是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当然,还要有一点点好运气。比如作者在上大学之前,就已在简陋的图书馆内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为将来成功打下基础,阅读这些有思想的图书,成了作家一生不断的追求。当初他和一位朋友来巴黎旅游顺便找工作,当钱快花完准备回国,行李都打好包了,他意外地发现一封寄来的信件,居然是报社总编约他面试的通知。于是人生发生转折尘世清歌,开始了波澜壮阔的记者生涯。
第二卷 噩梦年代
第二卷《噩梦年代》才是全书的主体,作者用630页的篇幅写1930-1940年的历史,最有价值的是他因工作之便积累大量一手素材写就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兴亡。作者不仅亲见、亲历和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而且参与了这段历史,他的许多独家新闻,对时人的影响不容低估。
这段时间,作者的身上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先是一只眼睛失明,接着就是失业。不过因祸得福,在失业期间能和心爱的妻子在西班牙平静地生活一年,期间反思近几年来的记者生涯,并阅读大量图书不断地充实自己。
在作者工作采访中,先是来到阿富汗这个鲜为人知的国家野战奇兵。了解到当年军阀混战,老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接着来到乌尔,没想到这儿竟然是苏美尔文化的遗址,上世纪30年代重大的考古发现。当时的负责人伦纳德·伍利和作者多有交集,他讲述了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和文学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夫妇,阿婆的书迷不要太兴奋。
当然这一卷的重点是纳粹德国手舞足蹈造句。作者对希特勒的描写非常生动,他成了当时德国的“民族英雄”,却成为“世界公敌”,后来被整个世界遗弃,震怒道:所有人都背叛了我!但他忘了:此前,是他先背叛了自己的故国奥地利,之后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波兰、苏联。国民愿意追随他去追逐胜利,但不愿追随他去赴死。张振朗

令人惊异的还有,第三帝国权力机器如此等级森严,军队中却如此平等友爱;昔日德国如此专制,其大学却如此自由;其国家如此崇尚文艺,对外却如此横暴残忍。作者追问,第三帝国的国民何以如此泯灭人性?何以如此大肆杀戮而毫无怜悯之心?
第三卷 旅人迟归
这一卷写1945-1988年,属于作者中晚年的境况。这里没有多少传奇经历陈怀义,但是对文坛、学界、媒体界等方面着墨颇多。作者因《柏林日记》而一炮走红,后又获得广播电视领域的最高奖皮博迪奖,但在此之前已被逐出广播界,只好在文坛学界讨生活。然而,他始终未获主流学术界的接纳。经过多年的惨淡生涯之后,迎来了人生的拐点,那就是完成并出版了《第三帝国的兴亡》。此书的面世,让作者毁誉交加,却也越发声誉崇隆。人们可以赞同他,可以批判他郭梦秋,但就是无法忽视他。
相较于在学术界的边缘色彩,作者在传媒界、文艺界甚至政界、演艺界,显然要活跃许多。他与此中许多公众人物颇有交情浮沉洛杉矶。然而,渐入晚境、作为一个长寿者,注定要越来越频繁地送别那些“先行者”:旧爱远适、政客离世、文人谢幕、故人驾鹤……最令人黯然神伤的,恐怕是二战后那些曾让作者生活丰富多彩的文人们相继离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曾有过一个大师接踵而至的文坛盛况,但二战一去,也就出现了一个大师隔三岔五相继飘零的惨状。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雷吉布什。那个时代过去了。作者的二十世纪之旅终结于1993年底。那是冷战刚刚过去的时代,也是新的时代正在酝酿之中的关口。
他晚年曾初访苏联,高中会考成绩查询并再访柏林,但回忆录只写到了1988年,让人无比遗憾。也许,历史的常态本就如此吧。从一位记者,慢慢演变为作家和历史学家,一路走来,让人感叹万千,阅读这部长卷,就是回味上个世纪那跌宕人心的历史。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