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4月23日
黑道校园贵族小说略谈莫扎特的四首《长笛四重奏》-音乐烩

略谈莫扎特的四首《长笛四重奏》-音乐烩

收藏莫扎特音乐的唱片实在不能忽略室内乐这一块,不仅不能忽略,我更相信我们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应该到达同歌剧、钢琴协奏曲等量齐观的程度。本文略谈四首《长笛四重奏》。本文所提到的三个组合都留下了全集的录音。

通常,莫扎特为长笛与弦乐创作的四重奏不被视为他最伟大的室内乐杰作。
诚然它们不是“海顿四重奏”,或“单簧管五重奏”那样最接近于完美的作品,但这些四重奏也毫无疑问地反映了完全成熟的莫扎特的形象。
并且,尽管作曲家本人不太喜欢长笛,他在此谱就的绝美旋律禁忌的神话,以及长笛与三把提琴相融的音响都带给人一份单纯的陶醉。

高尔威与东京四重奏

说实话,我自己对这组作品也有一些偏爱,因为最初爱上莫扎特的室内乐正是通过它们。
首先要推荐的,也就是我的第一款录音,高尔威与东京四重奏合作,为RCA灌录的唱片。这张唱片很普通,不会被视为奇珍一类,却值得反复欣赏。自己多年前听它,为作品本身所吸引,也爱上东京四重奏的演绎,许久之后重听,发现自己当年的眼光尚可。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在瓶颈当中流露光芒的版本。
高尔威可说是录音史上最成功的一位长笛演奏家,就公众层面的影响而言,他的唱片销售是空前的,考虑到唱片业的现状,也可能是绝后的。然而成奎安葬礼,此人从没有像他的前辈莫伊斯,或朗帕尔那样,全面获得一代宗师的认可。
东京四重奏作为一个“东方的”室内乐组合,得到那样的成功已经很不容易,但他们的声望或许始终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多少都可称为瓶颈罢,本张唱片却体现了他们艺术中极好的一面:这是一款出色的现代风格的演绎,客观性、音色美,不过分的雍容华贵。
高尔威与东京四重奏的录音:
长笛的音响有一种舒松与通透的质感,技巧灵活自不待言,吹奏婉转之处既有丰富的情韵王亭又,又总能以自然的气质来表达。
同稍后要介绍的本内特相比,高尔威的演奏或许没有那么鲜明的气质与风格,可是就音色美与修养这两方面来看,他的表现绝不失为名家大笔。
而东京四重奏也不让这位名家专美于前,他们的演奏首先拥有清秀、透明的整体基调,在此之上则是一种鲜亮的音色,配合的默契已甚佳,第一小提琴突出的时候也有足够的分量。总之,他们与长笛的美感相呼应,完全不落下风。
在整体的音乐表现中也是如此,高尔威与东京四重奏的演绎都没有很强烈的个性色彩,却奏出高品质的中庸。
整体的流畅性,节制却不拘谨的Rubato,都可说是抓准了莫扎特风格;以此为基础,有时又采用相对宽广的速度,呈现前述那种华贵的效果。第2号K.285a的行板,及第4号K.298第一乐章的主题,皆为典型。不用说,这种倾向容易影响到原作的自然性,但几位音乐家尺度都把握得极好谭玉英。
唱片中还有《双簧管四重奏》K.370的长笛改编版jr樱木。尽管这一组合最终都未必突破了各自的瓶颈,这样的录音还是能帮助听者准确地认识他们的艺术。

本内特与格鲁米欧三重奏

哪怕是老套的说法,却还是不得不说,从“将演奏带入一个崇高境界”的角度来看,本内特(William Bennett)同格鲁米欧三重奏合作福州飞云峡,在Philips的录音是旗帜性的。
就名气来说,本内特比不上高尔威,也比不上当红的帕胡德,然而他在业内的评价之高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
撇开在莫扎特领域的成就,格鲁米欧也是20世纪下半叶对于室内乐用功最深的几位小提琴大师之一。
当一位独奏家坐在首席的位置上,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演奏室内乐哪怕凑成全明星阵容,也不能保证效果一定出色,格鲁米欧则是由他本人挂帅,组成演奏阵容固定富贵闲妻,或有时不固定的几重奏怡然自得造句。这里再加上本内特,演奏效果让人感叹:古典派演绎的精髓被牢牢地树立起来了。
整体的演奏相当流畅,那种仿佛能为每一乐句找到最自然、简约之表达的能力,格鲁米欧同样贯彻在他的室内乐演奏中,而本内特的表现竟与之平分秋色,半点不落下风。在莫扎特音乐中尚能如此,人们对这位长笛演奏家的修养可说是难做它求了。
本内特的发音比高尔威更加紧密,那润泽又几乎触手生温的质感仿佛一匹白绸。同格鲁米欧的发音珠联璧合,但更重要的,是二人在音乐表现中深层的默契卢丽莉。品位良好的现代风演奏也能不蔓不枝地表现莫扎特,正如前述那款录音中的音乐家们所做的。然而要流露出古典派演绎之凝练与高贵,又是另一层面的事情了。
本内特与格鲁米欧三重奏的录音:
格鲁米欧这款录音于优美中揭示风骨,在始终紧凑的速度中奏出深得莫扎特演绎之三昧的Ruabto;且为管弦交融,相得益彰。正是以这份深层的修养为基金牌纨绔础,长笛与第一小提琴的对话方成为绕梁三日、百听不厌的经典。
不过,就格鲁米欧三重奏整体的表现来说,偶尔会让我感觉典雅太过。
格鲁米欧并未用自己的艺术个性压倒合作者,这是他们的风格决定的蓝伟光。譬如某些时刻,当大提琴站到主要位置,Eva Czako演奏之轻盈、内敛固然也是一种修养,却还是让我感觉应当拉得更奔放一些才是,这样才能同第一小提琴有更好的呼应。
但无论如何,这一室内乐组合的默契都很出色,全无名家“一枝独秀”的弊病。
听这样的莫扎特演绎就是一种幸福,尤其是《C大调四重奏》的变奏曲,在那样简洁的演奏中融化出不尽的内涵,这种诠释是不会过时的。
唱片的录音也是Philips的水准之作,很好地表现了其室内乐录音“自然”的特点。目前这些录音转由Decca发行,基本是Philips时期的出版换个商标而已。可选择以莫扎特长笛音乐为主的小双张皇后朕还行吗,亦可选择格鲁米欧和不同音乐家合作,演出莫扎特、舒伯特室内乐的唱片,后者是我更为推荐的。

巴隆与Fine Arts四重奏

同前两份录音相比,第三个要推荐的版本不那么常见,Fine Arts四重奏与长笛演奏家巴隆(Samuel Baron)合作,在1960年灌录的唱片,目前由Boston Skyline发行。
Fine Arts或可译为“佳艺四重奏”,欣赏这款录音,我们多少需要考虑它完成的年代。因为佳艺四重奏演绎莫扎特的观点如今看来不算很新颖,在当时却无疑是“现代性”十分鲜明的演奏。
对比当时在美国特别有影响的布达佩斯四重奏的莫扎特,我们会发现佳艺四重奏完全追求一种现代性的清澈、简练的音响;自由速度方面也基本没有老派的痕迹。
Fine Arts四重奏的莫扎特:
https://y.qq.com/n/yqq/song/108614837_num.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带有声乐美感的发音,哪怕运用得当,也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至于德国风的朴素,似乎同样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哪怕美国几乎是“后海菲斯时代”的观念最强烈的地方,他们对揉音的运用也非常节制,充分反映了在本真演奏还没完全成型的年代,音乐家们将演绎的“客观”,同音响的“去油去脂”视为回归正路的观念。
倘若仅限于此,他们的演奏可能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结果是这些录音仍体现出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才会出现的独到看法。
发音中的“现代”初听让我感到有些刻意,没有做到完全不揉音的地步,那种克制仍太明显了龙须凤爪。
仅是多听几次之后,贾石头不得不承认虽有刻意之处,四位演奏家还是能够把握音响之美而后推行现代观念的,多少类似科利希四重奏的路子。既然布达佩斯四重奏已将古典美声表现得难以超越,那么在这里,通过偶尔带有金属光泽,却仍足够细致的音响转换视角倒也不错。
相对于前辈的布达佩斯,或大体同时代的阿玛迪乌斯四重奏,佳艺对于带有即兴色彩的Rubato之运用确实相当收敛。可是,当几位音乐家有独到看法的时候,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相当慷慨的黑道校园贵族小说。正如他们的演奏速度整体流畅,处理《C大调四重奏》的变奏曲乐章却很宽广钱帅君,因为不少变奏中都有特别的东西要说出来。
这款演绎另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音乐家们力求突出这些四重奏不同声部分量的平均。巴隆的长笛清秀婉转z108,三把提琴则提醒人们,莫扎特在此已完全把握住室内乐理想的平衡观念。不仅于长笛和第一小提琴之间,《A大调四重奏》小步舞曲乐章的演奏也赋予低音部分足够的分量,这样的优点值得充分强调;而甚至在第一首,《A大调四重奏》的揉板乐章,提琴单纯拨弦的伴奏也明显有这样的思路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