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06月14日
龙庆峡民族风丨美妙韵律展示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民族报

民族风丨美妙韵律展示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民族报


7月8日至11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的主体活动之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20多个民族的51个优秀作品参加了展演。
“本届展演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一次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表示,本届展演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作成果,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流平台。
精品荟萃 异彩纷呈

蒙古族群舞《马背交响》
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彪悍的骑手、美丽的姑娘……透过飞扬的尘土,人们看到了牧人的欢愉和热望——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倾力打造的蒙古族群舞《马背交响》,一下子将观众带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意境中。
“这个舞蹈民族风格浓郁,地域特色鲜明,让观众感受到马背民族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气质和风貌米安情事。”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跃说。

群舞《长白又一春》
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的群舞《长白又一春》,在朝鲜族传统打击乐器长鼓的击打声中,以长白山脚下的一段师徒情为情感主线,营造了严谨、风趣、悲情、传承的“长白学堂”情境。
“这个作品用叙事的手法,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文静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朝鲜族老艺人形象,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令人感动。”
傣族双人舞《双》、藏族独舞《倾城》、苗族群舞《风起苗舞》《山间红苗》……展演的51个节目类型多样,涵盖了蒙古、朝鲜、傣、苗、藏、羌、哈尼等20多个民族的艺术创作。
“虽然是展演,但是我感觉大家还是蛮拼的,都有一种竞技意识。作品各展风采,让人们看到了当前少数民族舞蹈的最高水平!”原总政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左青说。
创作繁荣 人才辈出

傣族双人舞《双》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出现在我的心上……”伴随着《在那东山顶上》的优美旋律,漂亮的藏族姑娘走过布满经幡的小巷,走过云雾缭绕的森林,走过青稞和油菜花田……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演员李美静,用美丽的舞姿和迷人的微笑,完美演绎了藏族独舞《倾城》东吴十二虎臣。
“作品创作历时两个多月,从创作之初,我就一直注重提炼美感,不断从歌曲背景挖掘素材,仅作品修改就用了一个星期。”《倾城》编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学生丁宁说,“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我将继续修改和完善作品,力争使之成为艺术精品。”
上海歌舞团表演的维吾尔族舞蹈《爱人去哪儿了》杨正大,用舞蹈语言将悲痛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表现手法得到专家的肯定。“独舞编排的多为情绪舞,体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并不多见,这正是这个舞蹈的可贵之处。”原中国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甘露说。
以阴阳八卦为题材创作的朝鲜族双人舞《和合》,独到的编排创意让专家点赞齐月宾。“巧用黑白两把扇子为道具,利用其开合形成对照,这种辉映关系殊途同归,在老题材中创出了新意。”原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编导张小芯说。
蒙古族双人舞《木伦河的歌声》故事,来源于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如何用舞蹈的形式来塑造英雄的形象,编导张宁在创作之前一直在寻找新的切入点。最后,他终于决定,从英雄的爱人牡丹的视角来诠释爱人眼中的英雄。

蒙古族群舞《爷爷们》
“追逐时代的发展与潮流西母霸龙家族,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祝愿,希望草原风调雨顺……”这是蒙古族舞蹈《爷爷们》反映的主题。“这个作品贴近民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创作起点,反映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各民族风貌。”原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兼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余大鸣评价说,“这种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精品,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起到新的示范性作用,树立了一个榜样!”
优秀的作品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如回族独舞《美美的那一朵》中的赛博渊、蒙古族独舞《德吉》中的苏日嘎、苗族双人舞《斗》中的张志董和从舒齐、傣族双人舞《双》中的汪子洋和肖蓉造等。
创新传承 把根留住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表演的鄂温克族群舞《敖鲁古雅神鼓》,将国家级非遗萨满舞搬上了舞台。舞蹈不仅保留了萨满的仪式,而且在创作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受到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舞蹈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舞蹈协会主席赵林平的好评:“对有些即将失传的非遗来说,将教学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也许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一种很好的出路。”

藏族舞蹈《梦·宣》
藏族群蹈《梦·宣》日耳曼英雄,同样受到了专家的赞扬和肯定。“编舞构思不浮躁,作品是凝重的,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作品的民族审美把握非常准,值得提倡!”马跃说。
据《梦·宣》编导介绍,“宣”是阿里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之一,以其独特而华贵的服饰,龙庆峡优美而动听的歌声,典雅而稳健的舞步著称。20位舞者身披披肩,构成了一幅壁画,希望以“活态的人”将“宣”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传承得更好。

傈僳族群舞《轮椅上传承的阿尺木刮》
而对于傈僳族群舞《轮椅上传承的阿尺木刮》来说,编导兼主演余勇兴是在用生命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这位第5代民间艺术传承人,5年前在一次深入民间艺术采风的路上,遭遇车祸致使双腿残疾宅门记。这位坐在轮椅上的传承人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
据该舞蹈的另一个编导、三江姐妹傈僳族民族歌舞保护传承协会负责人阿妮介绍,该协会先后用了10年时间,挖掘和整理了傈僳族的另一种舞蹈形式——瓦器器。目前,该协会有3000多名民间艺人晋嫣吧,高明婷共同在传承本民族的舞蹈艺术。
“你们是民族文化保护的典范!你们将傈僳族文化很好地传承下来,并实现保护和创新要走的阿老表,让观众们在舞蹈的美妙韵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甘露动情地说。

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发!
统筹监制:程艳 责编审校:李鹏臻 制作:马永微信ID:zgmzbwx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哦
声明:本微信是国家民委主管的中国民族报社主办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方立场。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民族报和互联网颜桦,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电话:82685629/82685958
电子邮箱:zgmzbwx@sina.com感谢您对本微信的关注!
中国民族报微信、微博欢迎各界朋友踊跃投稿。
邮箱:2918401455@qq.com
联系电话:82685958
QQ:2918401455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邮发代号: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