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7年12月10日
香菇冬瓜汤的做法略议豫剧在坚守灵魂中传承发展-鼓秀梨园

略议豫剧在坚守灵魂中传承发展-鼓秀梨园

略议豫剧在坚守灵魂中传承发展
作者:周广伟


一、豫剧是戏曲星河中灿烂的明珠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黄颖芝,1948年在兰州始称豫剧。1952年12月,官方正式将河南梆子的称呼改为豫剧。
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我个人倾向,豫剧最早产生于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的几个县。据《杞县志》和《歧路灯》记载,乾隆年间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清代《清稗类钞》里亦载:“河南有土梆戏,土梆者即唱土梆戏的人,是汴京的人。”,看来豫剧是从繁华的宋都开封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在历史的长河里曲折前行几百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不灭的光辉。
目前豫剧已成为全国剧团最多,受众最广与魅共舞,分布最密,辐射力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地方戏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甲。
当前异界混沌修神,河南省内仅专业团体就有3个省级团体、18个市级团体和86个县(区)级表演团体。省外东至黑、吉、辽香菇冬瓜汤的做法,西至川、贵中医扬名,南至台湾,北至京、津、冀,最远到新疆。据2010年统计,全国13个省市专业豫剧院团达160多个。活跃在民间的职业或半职业豫剧团数量仅阜阳市与毫州市十二个县(区)境内的农村演出市场,就有数百个之多。豫剧的演出身影从八十年代就已走向世界,至欧、亚、美三大洲的十几个国家,成为最受国内外华人喜爱的剧种之一。
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豫剧在几百年的曲折发展中佘男,从田间地头开始逐渐走进国家的圣殿学堂,从高粱地里“讴”出来的原始声腔艺术终于成为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从一个言不见经传的小剧种一跃而成为众多剧种的佼佼者,成为艺术星河中最灿烂的一颗。
豫剧实际上是比京剧资格还老的剧种血雾时代,曾经有着极强的生存、繁衍、生长能力,即使台湾的李、陈时代,排斥“大陆文化”,绝大多数地方剧种,如越剧、黄梅戏、吕剧等均已经灭绝,惟独豫剧在台湾依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新疆石河子,兵团初建时期,越剧、黄梅戏、秦腔、川剧的剧团都有,但现在早已销声匿迹,只有豫剧一支独秀,娇艳如初。
豫剧艺术的生命力如此顽强,豫剧艺术的魅力如此之大,这里面必然有其内在的价值规律。拨开云雾见青天,但识庐山真面目,剥开表象,抽离筋骨,探寻出支撑它生命的基因灵魂郭由美子,对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大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二、
新媒体不是戏曲
落寞的根本原由

随着新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戏曲整体日渐呈现衰微之势,大有江河日下的感觉。曾经是主流艺术的戏曲风光不在,正逐步被边缘化,在文化视野中由大众文化逐渐淡化、退缩为小众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窦蔻,是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发达,让娱乐渠道分流引起了戏曲市场的萎缩。这让我想起李娜在一次比赛时下雨,最后输给了对手,有记者问“输球,是不是下雨的原因?”,李娜断然否定,因为下雨对彼此都是公平的。
这其实是一个道理!环境变化对彼此都是一样的,歌曲、舞蹈、相声、小品,任何演唱艺术都同样处在电视、网络的环境之下,有何道理把戏剧的萎靡不振强加给无辜的新媒体。
如果说戏曲不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节目时间长就是不被待见的根由,那有些很火的电视连续剧长达几十集,又如何解释?如果仅仅是因为人们喜欢短小的艺术形式,那相声为什么也面临淘汰的境地?从《倒霉大叔的婚事》受人喜爱的程度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艺术形式的时间长短不是人们选择喜爱与否的根本原因。喜欢快餐,只能说明火锅没有老汤,没有熬出味。
小品很火,也局限在个别艺术家的作品,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家的成功。相声不景气,照样有百听不厌的段子。
你看马惜珍,歌曲似乎景气一点,但仅仅是脍炙人口的那一部分,但它们也有危机,也在寻求突破。天津有个电视栏目《国色天香》,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歌傍戏!
而戏剧的百花园里也分伯仲,有的有名无实,如二人转樱木小雪,它声名雀起,但只是知名度提高,真正喜欢看的人数依然有限。有的地位高贵,如京剧,但喜闻乐见实在称不上。有的已经放置高搁,如昆曲,正走向博物馆的大门。在落寞的戏曲世界,豫剧依然高高在上,独占鳌头。?
常香玉的“花木兰”豪放刚劲、凛然正气;陈素真的“三上轿”唯美典雅、委婉动听;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明快清脆、流畅大气,谁又能阻挡独属于豫剧的魅力与风采!
在娱乐世界,虽然“非诚勿扰”、“好声音”这样的电视节目很火,但戏曲依然占有它独立的空间,戏曲艺术依然散发着不老的倔强。

三、
歌舞是不同剧种
彰显个性的标志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中国戏曲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所谓歌舞,就是形式,歌是歌唱,舞是舞蹈。所谓演,是表演,但戏的核心是故事。戏是一个综合艺术,歌曲、舞蹈只是它的表皮部分,是把故事如何表达的形式,是感官的享受,而感官在心理反应上就是短暂的,无论它再华丽、再优美都是大脑浅层的感受,经不得时间的推移,只有反复加强印象,方可达到条件反射的效果。
中医讲“发为肾之华”,对生命的意义来说,发是装点人的形象魅力的,肾才是决定生命的。而戏曲的歌舞犹如人体的毛发衣装,它是区别戏曲的气质、风格、特点,它让不同的戏曲艺术展示不同的个性,犹如女人有小清新、有欧美范、有韩日风。
豫剧,相对于我国北方的秦腔、晋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声腔阴柔多一点,相对于南方的越剧、黄梅戏、沪剧等剧种声腔阳刚多一点。它有别于昆曲的“舞尽桃花扇底风”的轻松,也有别于京剧的“如降天兵映佛光”的高贵。然而你细细听无赖布鲁斯,无论高亢激越、粗犷豪放,无论唯美细腻、委婉凄美,都流淌着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中原文化的“中和”思想,使得豫剧音乐古今兼纳、刚柔相济、雅俗共赏,它不象京剧穿着旗袍,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象越剧小鸟依人,娇媚可爱。“黄土厚,黄土黄,黄土地里长出梆子腔。”,在戏曲的大家庭里,它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中和之美,端庄大气!
这是中原大地养育的大河儿女独有的唱腔艺术。

四、
中原文化基因是豫剧艺术的本质灵魂

歌舞与故事的关系犹如毛、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故事是感触心灵的部分,是长久的,稳定的,好的故事是触及灵魂的核心,一旦心灵上怦然而动,记忆是深刻的、长久的。蒋申所以,故事内容如何打动人心是戏曲的生命之源。
如果你梳理一下从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各个名剧,你会发现每个剧目的故事在人的脑海里不亚于教科书里的某个段落,记忆优新,难以忘却。一个剧目是否让观众接受并喜爱,如何打动观众,故事的灵魂不言而喻,而故事的灵魂一定和传统文化有某种密不可分的渊源。
中原自古圣贤云集、人杰地灵,侠肝义胆的河南人,一直是传统思想文化的集中传播源。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开封,自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歌舞音乐根基,听戏离不开豫剧,豫剧离不开鲜明的中原印记。
在豫剧的背后,蕴藏着洗尽浮华的厚重,戏与人文如影随形,永远脱不尽干系,而这正是豫剧的灵魂。穆桂英的气宇轩昂、花木兰的豪迈威武、佘太君的大义凛然,无不是根植在中原大地的英雄人物传达给我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正能量。豫剧就是用歌舞讲述了一个中原文化的故事,它本是中原文化的有声载体。
中原儿女用豫剧演绎中原故事,也许是保证豫剧本色的灵魂。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中原人,无论是生活在外地的中原人以及后代们,深厚的中原文化熏陶,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感受,让我们在文化基因上连接起一个艺术灵魂的传奇。
文化基因是戏曲的灵魂,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这是其它剧种永远无法企及珍玛奇,无法超越。

五、
中州音韵是豫剧
传播的核心因素

表演是歌舞和故事的纽带,戏曲的表演,一是看,二是听,再好的故事也是要人听懂的,语言的受众群体直接影响戏剧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武林风》能很快走向世界,而《梨园春》却走的异常艰难,因为舞蹈和武功都是肢体语言,是看的凤姐夫,而戏曲的语言还需要听,听不懂,就大大限制了传播的力度。
文化是戏曲的灵魂,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部分,那么语言自然也是戏曲的灵魂之一。中原话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中州音韵自然也是豫剧艺术生命的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昆曲虽然好听,但歌词和普通话差异太大,很多人听不懂,越剧稍微能听懂点,命运就比昆曲好的多。而豫剧的语言接近普通话,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就能听懂豫剧,它能淋漓尽致的把故事的内容表达给观众,形成理解的情感联通,中原人口众多,自古不断的外迁,听懂河南话的人数不可胜数,这是它无以伦比的优越性。
中原话为豫剧在全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先天条件,象新疆石河子市,聚集而来的外地人河南人占了一半,几十年的交流和稳定,让河南方言成了那里的“普通话”,越剧、黄梅戏、秦腔、川剧现在销声匿迹了,只剩下豫剧。其原因除了豫剧自身的艺术魅力外,更重要的是中州音韵为豫剧打开了一朵红艳艳的花。

六、
中原人民是豫剧
生命永恒的沃土

豫剧在语言沟通上优越于其它地方剧种,但无论什么艺术,受众才是上帝。豫剧的观众也是以中原人为根基,象台湾、青海、新疆三省都离河南甚远陈景扬,豫剧之所以流布广,根本原因就是河南籍人聚居,为豫剧提供了很大的受众基数。先有河南人,然后才有了豫剧。
抗战时期,无论越南、缅甸,还是台湾,豫剧的存在,都是军队中有大量的河南官兵。即使台湾两蒋时代,军队精简编制,要解散豫剧队,最后蒋经国收回成命,保留豫剧团,根本原因依然是在广大河南官兵强烈要求下实现的。
所以豫剧的兴衰离不开中原,离不开在外工作生活的河南人,他们是豫剧最忠实的生力军。
“诗向会人吟”,没有听懂就没有豫剧,但听懂的人多是一方面力王中王,愿意听才更为重要,戏曲气质是否符合观众的感受,这就要考虑顺应时代要求。张宝英老师曾在新疆唱戏,观众走的露台,一方面说明唱的太到味了,让人断肠,另一方面也说明观众已经不愿听了,人的口味变了。
以前河南人穷、生活困苦,同时那个年代的演员,身世悲苦,哭戏让彼此能达到情感的宣泄,并且容易产生共鸣,便让哭戏越唱越精彩,而且还推出一大批擅长唱哭戏的演员。但现在的人生活的太幸福,看哭哭啼啼的戏,有了排斥心理,产生不了共鸣。大家喜爱笑星,充分说明人们呼唤喜剧,需要笑声。
如果能改变豫剧太多的寒性色彩,多些欢快与喜悦,一定会让观众喜爱有加,适应观众的情感需要,顺应时代,这是豫剧发展中的认真考虑的问题。

七、
主演的整体形象是豫剧发展的代言人

生活在中原大地的演员由于自小潜移默化的教化,很早就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发生在本土的人物和故事产生某种默契和互动,中原文化造就了中原儿女在人格基因上古今相通,表演起来格外出神入化,让人物性格活灵活现、丰满生动。
如果剧本是一个蓝图,演员的艺术修养就是戏曲完美呈现的执行官,演员的基本功扎实,生活感悟丰富,艺术把控力强,就会为观众带来精美绝伦的艺术享受。
抗日战争,陈素真演《涤耻血》;抗美援朝,常香玉演《花木兰》;对越自卫还击,谷秀荣演《五世请缨》,一个有实力的演员,身临其境的生活感受会让饰演角色形象丰满真实、感染力强。
但领衔主演的品行高尚或不端也会对戏曲产生不良的影响。
阎立品终身矢志不嫁,剃去秀发,也不给鬼子、汉奸唱戏;常香玉在半年时间内,率领她的“香玉剧社”义演,向正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她们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更多的戏迷加入听戏的阵营。
老年戏迷不会忘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两位名演员丧失民族气节,为国人所不齿,戏迷们毅然舍弃了她们。这说明演员在生活中的人格魅力是豫剧征途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品行不端的演员无形中会让豫剧受到严重的伤害,一个信仰高尚的演员也会给豫剧带来无限的光明。所以豫剧的兴衰离不开用心灵演绎戏曲的名角儿们。
一个领衔主演就是一个剧种的代言人,申凤梅提高了越调的地位,常香玉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她的艺,她的品,她的美,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豫剧成就名旦,名旦成就豫剧,人与戏珠联璧合,戏里戏外,便促成了一种灵魂!

八、
豫剧在异域发展要坚守核心文化基因

新形势下,豫剧身处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面临种种困难,生存危机激励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豫剧艺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豫剧艺术。
在河南本土之外,豫剧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滋养下最底限渣男,汲取了不同的文化营养,在唱腔、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豫剧丰富多彩,形成了不同于本土豫剧的艺术风貌。
如豫剧中用维族、哈族乐器揉进少数民族音乐旋律和节奏,有新意又不失豫剧风格。音乐吸收和融合外来曲调,体现出中原文化很强的包容性,更容易引起当地群众的情感共鸣,拉近与当地群众的心理距离,从而促使豫剧在该地域广泛传播。
一个外来艺术形式的文化,如果不与当地文化结合,反映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困难的。各地的地域文化为豫剧融合的同时,确实淡化着豫剧的“豫味儿”,但抓住豫剧的灵魂和本质,改进的豫剧也是先进的豫剧,依然是豫剧,音乐变化、乐器变化,服装变化,都改变不了豫剧的魅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应该是豫剧扎根异域的主动之举。
大环境虽然变了,不管经受着岁月怎样的煎熬与冷落,只要所有热爱豫剧的豫剧人不畏艰难,提升自我,不断追求,不脱离中原文化,不脱离中原人,不脱离中原话,不脱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豫剧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祝愿豫剧获得重生,实现凤凰涅槃!

关注我们

鼓秀梨园
专注戏曲
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