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7年08月05日
落地玻璃窗摩根的人文情怀-金融文化

摩根的人文情怀-金融文化


金融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后文简称“摩根”)在金融史上赫赫有名,“摩根”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华尔街的代名词。其衍生出的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金融企业如今依然在世界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位金融家一生毁誉参半,不过拨开“层累叠加”的历史岩层,摩根的真实面相远比“单向度”的银行家更为鲜活丰富。在我们所熟知的往事外,他还有另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我们却所知甚少。譬如作为收藏家的摩根,一生集藏闳富,并积极投身公共博物馆事业,他担任过董事会主席的大都会博物馆已成为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而由其私人书房演变而成的公立机构——摩根图书馆更是成为人类文明中“小而美”的艺术瑰宝。从摩根的人生边上走过,翻开他“秘藏的历史”,尤其是漫步于摩根图书馆时,内心充溢的不只是所谓的“同情之理解”,更多的是震撼,以及对另一个世界里热爱收藏、深具人文情怀的摩根的深深敬意。
文雅的疯狂
摩根从少年起就对收藏表现出特别喜好,比如搜集总统和名人的签名。但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是在“严父”朱尼厄斯去世后强弓治疗仪。受过良好教育的摩根有着高雅收藏品味,他还雇佣一批专业鉴赏家为其网罗藏品,有“天下藏品应尽入吾彀中”的宏愿。
摩根收藏甚广,包括中世纪以来各类珍贵手抄本、装饰书、素描、手稿、陶瓷、挂毯和家具等韩半岛的恐龙。有一次,为从英国诗人拜伦的希腊亲戚手中买到手稿,摩根曾派代理人“驻扎” 当地数年。手稿一上市,就开始抢购,直至全部买下。艺术史家赖特林格如此评价摩根在艺术市场的地位:“20世纪初徐凤娇,由于一个人的努力,使美国人支配了世界艺术市场……毋庸置疑,阎妮摩根组建了最伟大的个人收藏本尼迪塔斯。”
凯恩斯曾说:“银行家在其业务经营中必然要表现出超乎人性传统的体面。终身从事这种活动使他们成为最为浪漫并且是最不现实的人。”摩根对于收藏的痴迷和疯狂,可谓是“最为浪漫”而“最不现实”的人。西方书画权威巴斯贝恩将此类痴迷收藏的人称为“文雅的疯狂”,无独有偶,摩根也曾因对诚信的推崇和坚守而被称为“绅士银行家”。
摩根在收藏方面到底斥资多少,如今无人能够精准考证,但据1916年的一份记录显示, 他的遗产总计约8000万美元,约合20世纪90年代的12亿美元,其中收藏品估值约2000万美元(亦有人认为超过5000万美元)乞活天下。对于摩根“文雅的疯狂”,合伙人不乏微词但又无可奈何,如莱芬韦尔曾抱怨道:“皮尔庞特买画与挂毯有一半是为了赚钱的说法与事实恰恰相反,这完全只是穷奢极侈的举动,并且在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的同时还经常削弱公司的财力。如果他不挥霍这些钱,那么公司完全可以把它们用作资本。”
重塑文明的雄心

铁路作为镀金时代的象征之一,为美国从农牧业向工业国家的快速转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积聚了大量社会财富,不经意间也改变了世界收藏格局。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铺设到美国西部大草原,草原之州的小麦开始涌向全球市场,导致谷物价格大幅下跌集英社三巨头。由此引发的一个冲击是英国贵族的农场收入急剧下降,且由于税收有增无减,贵族们只得靠出售祖传艺术品来维持收支平衡。此时超能医生,大洋彼岸的美国新贵们怀揣着对欧洲文明的向往,由物质享乐主义迸发出对艺术品的巨大需求。一时间,无数艺文奇珍如激浪翻滚,穿越大西洋,登上新大陆。
对于收藏动机,美国铁路大王亨利· 亨廷顿曾说:“世人生生灭灭,书籍却可永存,要盛名不朽,集藏一批珍密善本正是无上的稳妥捷径。”摩根不以收藏来投资获利,说明他心中有将藏品传之于世而名垂青史之念,拥有重塑美国文明、滋润“文化沙漠”的雄心。摩根在遗嘱中对自己为何收藏艺术品有如下解释:“很多年来,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收集各类藏品。我一直都非常希望以妥善的方式处理这些艺术品……让它成为美国人民永久的财产,为人们增添生活的情趣。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时间让我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至今我的愿望仍然没有实现。”在遗嘱中,摩根要求独子杰克在继承遗产后寻找适当的时机实现他的愿望。
镀金时代的美国经济快速腾飞,但也出现贫富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不少企业家开始反思“财富的责任”。1889年,卡内基发表《财富的福音》,宣扬“拥有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他提倡应当将财富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事业的理念,引发广泛热议和不少富豪的认同。一批卓越的企业家不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还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特别是思想观念和社会文明的塑造。摩根长期致力于宗教、文化及教育等事业,积极投身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公共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中。
自1871年起,摩根便成为大都会博物馆创立之初的赞助人,1888年当选为理事,1904年起担任董事会主席直至去世。父亲去世后,除出售一些藏品以维持资金流动需要外,杰克在1917年将7000多件藏品赠予父亲曾付出大量心血的大都会博物馆明统天下。为永久纪念摩根父子对博物馆发展的贡献,博物馆于1918年专门设立摩根翼楼用于展览摩根家族捐赠的收藏,门口镌刻着这样一段话:“皮尔庞特·摩根翼楼展览的藏品由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1837-1913)收藏,他和他的儿子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以给美国人民带来教益和乐趣。”
“天堂”图书馆

担任过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写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若博尔赫斯访问过摩根图书馆,他一定会惊叹发现了人世间最接近“天堂”图书馆的地方。
从麦迪逊大道走进摩根图书馆,突然“遭遇”与纽约街道喧嚣迥异的“秘境”。在“摩根大通”大厅里(由摩根大通赞助冠名)一块桃木色的展板开宗明义地镌刻着摩根之子杰克捐赠父亲私人书房的初衷,“设立这个机构的目的是为永久保存藏品,并向对文学、艺术等感兴趣的学者、民众开放……致力于知识的进步,鼓励研究,使之逐步成为一家具有公众教育价值的机构”。
图书馆内摆满高达30英尺(约9米),以青铜铸就、镶有切尔克斯胡桃木的三层书架,书架上陈列着各种中世纪以来的珍本善本。内庭拱顶绘制着仿拉斐尔风格的壁画,红色暗花的壁纸装饰富丽堂皇,让爱书之人叹为观止。
在藏品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不计其数与宗教有关的收藏。摩根家族是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家族李励庄,祖上不少成员担任过教会神职。摩根的父亲朱尼厄斯曾说,“自我肯定或感到上帝的允准,远比世界上一切财富能带来更大的喜悦”。摩根作为基督教圣公会的重要成员,倾注大量心血到教会发展中。他对《圣经》抱着原教旨主义者的态度,相信字字句句皆为真理。
图书馆壁炉上方挂着一幅16世纪在荷兰布鲁塞尔制作,名为“贪婪的胜利”的巨幅壁毯。这幅壁毯属于“七宗罪”系列之一,上面绣有拉丁语铭文,大意为“就如坦塔罗斯(按:宙斯之子,因不懂得珍惜而受到诸神惩罚)在水中饥渴一样,守财奴总是渴望着财富”。摩根凝视这幅挂毯时,或许内心会思考金融、财富的责任。
图书馆里,可以看到延绵数个书架不同版本的《圣经》及宗教书籍,令人叹为观止。信仰和艺术的碰撞,往往能诞生出传世名作,华丽而不媚俗,充满庄重的神圣感黄世博。摩根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古腾堡《圣经》。作为西方活字印刷术印成的第一部书籍,古腾堡《圣经》在西方宗教史和文明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十五世纪中期,德国人古腾堡共印刷约180部《圣经》,现存世49部。摩根图书馆拥有三部古腾堡《圣经》,是世界上保存有该书最多的机构。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言,“没有知识,正直就是脆弱无用的。然而,没有正直,知识则是危险的和可怕的”。不断收藏书籍和艺术品,以保存人类知识和艺术菁华,又把宗教的道德观,落地玻璃窗特别是诚实守信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条件,约翰逊之语不也正是摩根一生践行的信条么?